寻找华文合唱团的春天 – 黎列刚
3月8日早报副刊的专题报导“本地华文合唱团唱不出春天?”的发表,引发了热爱华文合唱族群的感慨,也引发有关人士对目前华文合唱冷峻状况的深层思索。
语言分流造成人员流失
相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大批热爱华文,热爱艺术的青年,投身于华文合唱的拓展与耕耘,华文合唱艺术在当年朴实的社会环境中蔚然成风。语文大环境的改变演变成语言的隔阂,以至今日新加坡华文合唱团面临困境,团员多数是乐龄人士,难以招收新人,甚且有些具有华英双语能力者,也不屑唱华文歌。
李煜传先生召集合唱协会,成立合唱总会功不可没,但也同样面临“人口老化”的问题。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华文运用日趋广泛,中国新移民的增加,(希望不要矫枉过正,将学有专长的年轻优秀人才挡在门外),华文合唱团的年轻化还是有希望的。今日今时,政府有关单位已理解到华文华语程度低落的不良影响,而民间也成立了不少提高华文华语的机构。希望这些机构能与优秀的合唱团合作,举办更有意义的活动,推动一种以演唱华文合唱为荣的风潮。
工作繁忙难以吸引知音同好
新加坡迈入现代国际大都会之林,工作节奏快速多变,中青年一代,在应付职场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外,难有闲情余力接受艺术的滋养熏陶。大众娱乐的潮流,卷走了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忱,消遣放松心态替代了当年人们的理想追寻,造成华文合唱艺术的参与者和观众群不断流失,华文传统艺术难以生存发展。
如今的华文合唱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不但是人员,场地,经费的危机,更重要的是面临信心和理想的危机!高金宝先生说得好:“搞艺术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人心。”在人心涣散的商业社会,如何展现真善美的伟大作用,找回追求艺术的纯真,宣扬合唱世界的美妙境界,看来这也是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课题。
作品局限缺乏震撼感人的演出
华文合唱不景气,有个重要原因则是华文合唱曲目不够丰富,相比西洋合唱曲成千上万,小巫见大巫实在太匮乏了。从事合唱艺术者必须与时并进,多多创新,在举办音乐会时,务求内容新颖,扣紧主题,不要每次大合唱都是“黄河”。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舞蹈等联手呈献节目,吸引扩大观众群。多举办比赛,良性竟争切磋交流促进合唱水准提高 。
合唱团在精不在多。纯以满足团员表演欲举办的活动,是属于娱乐的范畴。作为音乐人,我们要推广的是经千锤百炼,努力追寻艺术高峰的表演形式。指挥和伴奏的专业要不断提升,确实起到带领合唱团进步的作用。走笔至此,不禁想起去年离世的新加坡合唱艺术拓荒者梁荣平先生。他坚持艺术标准,不受环境人为影响坚韧不拔走下去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梁先生的合唱曲“孔雀东南飞”至今回响在我耳际。
华文合唱团是艺术团体,若能获得宗乡会馆支持,解决经费场地问题固然是好,但艺术团体有自己的特色,两者磨合不易。如能在一开始合作就取得共识,了解各自的理念,才可能长期走下去。华文合唱团是否会衰微下去?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若能发挥各方的努力,像西洋合唱那样,结合文学,创作,翻译多方资源,用心营造,相信依然能寻找到华文合唱团的春天。
作者
原为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现为华夏知音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