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发言 – 黎列刚
尊敬的周老师,各位专家教授,声乐界的朋友们:
首先我要衷心祝贺由上海音乐学院经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圆满成功召开!
在短短的二天半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经办单位全力的准备和尽力的安排。老一辈教师悉心传带,新一代教师积极肯干;看不见霸气也不觉得帮气,通力合作团结和谐。
虽然在个别的环节还存在些不足,但经办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到会者感到亲切温馨。从大会小会踊跃的发言,我们触摸到经办者的大气与海涵。
不过我们也希望经办者在今后的工作准备方面,包括通知与会者尽可能提前一些,以便使工作运作更加从容不迫。同时也要减轻负责老师的工作量,避免过度疲劳,尤其是还要担任演唱的老师。
这次论坛对我来讲收获很大,尤其是昨天上午的发言,牵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反思,联想起自己的心历路程,觉得搞艺术若没有执著情怀是成不了大气的;情感影响到风格,风格体现了追求,追求是一个艺术家的莫大乐趣和终生的安慰!
因为有追求,便会形成艺术家包容宽广的胸怀,做到艺术面前人人平等,营造相互坦诚的氛围,达到公平竞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新加坡的环境造就了我身兼演唱、声乐教学、合唱指挥、写歌作曲、策划音乐会等多项职能,这也让我从中琢磨出一些相通的规律和道理来。
以下我想简略的与各位分享几点我的声乐教学体会:
1)“声”传言教,让学生多感受正确的发声和咬字
A, 用标准的普通话纠正学生说话带方言的习惯。
B, 用歌唱的要求来规范“字正”。
C, 拿捏恰当的起音,转音和收音,尤其是收音。
2)重视呼吸的训练
A, 精确地作好示范,尤其对初学的学生。
B, 组织学生集体上课,针对缺点及时纠正讲解,让学生明了之后 相互检查。
C, 针对缺点弱点编写练声曲。
3) 掌握正确概念的音色
A, 听音色纠正和掌握发声状况。
B, 指导学生听录音唱片时要去除电声的假象,培养学生自己会听 的好耳朵,借鉴录音机检查对照自己的声音。
C, 从生理、心理、物理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知其发声的所以然。
昨天下午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特别提到关于“假唱”(放录音对口型)的问题,我个人对此做法是不赞成的,尤其是正式的表演。可能是我长期住在新加坡缘故,在新加坡无论“假唱”还是“假货”都没有市场立足,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一个习惯一种现象,不会轻易形成。如果没有商品文化的泛滥作为温床,金钱挂帅成为推手,我想“假唱”不至于会如此嚣张。为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那就是,我们应该把艺术和娱乐严格地区分开来,简单来说,就是艺术不要轻易被娱乐利用。国外电视节目经常有吸引观众的娱乐比赛,什么“五灯奖”,“六灯奖”,“超级巨星”,“创意表演”等等。通过这类连续的趣味性节目吸引观众,大做广告,赚取巨额广告费。
在广泛的娱乐炒作中,有些节目也加入了所谓的艺术性,比如请名歌唱家表演,请名教授当评委等等。有艺术风骨的歌唱家,教授一旦识破了炒作手这种沽名钓誉的做法之后,就会断然拒绝类似的邀请。
电视台有他们的苦衷,他们有一定的指标和压力…,好不好我们暂且不去讲他们的炒作,让艺术与娱乐“井水不犯河水”,转而要求学习艺术的学生不要参加这类的比赛,也可制定相关的措施赏罚对艺术的执著和背离,以保艺术的纯洁性。
同时,我们可不可以鼓励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唱些生活性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当然时代不同,老百姓的喜好也随之改变,我们不能主观长期的停留在旧有的作品上,而要创作更多更新的时代作品。
前天民声系16位白衣女子的合唱就相当不错,我相信这类节目若是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一带地方作表演,也一定会受到大家欢迎的。还有,那晚表演整台节目都不用麦克风,令一些到会演员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当年周恩来总理曾对国内不同学派的声乐工作者作出了“殊途同归”的建议,现在回想无不觉得寓意深远。就目前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同意这样的说法,“民族声乐,中华民族声乐是个集体名词,是个大概念”“中国美声,民歌洋歌都能唱”。
炎黄子孙的后代都希望我们中华民族声乐发扬光大,现有华人歌唱家在世界歌坛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随着中国的繁荣强盛,我们海外华侨也希望我们的民族声乐,巍巍傲立于世界乐林之上!
希望我们的民族声乐论坛不断发展,成为容纳更多院校,包括更多海外华人歌唱家的论坛,甚至能发展成为东南亚以及世界性的中华民族声乐论坛。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和促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吧。最后,请允许我为大家演唱一首“祖国,慈祥的母亲”,以表我对母校的一份感激之情吧。